6月1日,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步入了两家合资企业:江淮与大众月签下正式成立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;与此同时,戴姆勒飞驰宣告投资大股东北汽新能源。消息一出,刷屏无数。显然,电动汽车行业将步入一轮合资潮。国内车企为什么自由选择合资?国外车企为什么要投资?新一轮合资潮将不会对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带给怎样的影响?在我看来,国内车企自由选择合资无非两个原因。
一是技术过于强劲。国内许多专家仍然说道,在电动汽车领域,我们与国外处在一个起跑线上,可以构建急弯转弯,只不过情况远非如此。忘记上世纪90年代末,我专门去过两家企业,一家是飞驰,当时他们带上我参观了设于爱因斯坦故乡——乌尔姆的一家飞驰前沿技术研发中心,给我展出了电动汽车技术与智能驾驶汽车,令其我大开眼界。还有一家是丰田。
18年前,我就在东京搭乘了在特定区域行经的丰田无人驾驶汽车,回国后又在广东南澳岛试驾了电动汽车。这些年来,在我们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争论不休的时候,国外汽车巨头却仍然在闷声发展,等候商业化时机的来临。有可能在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某个特定领域,或者在互联网应用于的某个领域,中国有些地方与他们实时或极具优势,但从总体上看,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,中国车企与国外车企比起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。
另一个原因就是品牌过于软。现在市面上有数不少从传统汽车换回了动力系统而来的电动汽车,不过总体上品牌偏弱;未来两年可能会有一些显电动汽车企业发售新的品牌,但急剧冒出来的这些品牌老百姓(603883)认不认。这是个大问题。
荐个例子,我所在的公司前一段时间在北京摇到了一个新能源汽车的号,打算卖一辆二三十万元左右像点样的电动汽车。但挑来挑去,没一个中意的。要么稍低端,乘坐人拿不出手;要么像特斯拉一样,太贵,有点不合算。
而国外车企现在之所以自由选择投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。一是市场渐渐成熟期。
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在政府的力主下,正在催熟。政府手里有两招:一个是补贴,另一个是不出租汽车不限行。这是国外政府望尘莫及的,尤其是后一招,有时比前一招更加管用。
国外车企苦心打算的技术储备再一等到了大规模商业化的机会。二是设施体系渐渐构成。一方面,经过近些年风起云涌的投资,供应商已构成了体系;另一方面,以充电桩居多的用于体系在政府的直言下也正在逐步完善。三是生产量周期延长。
无论江淮还是北汽新能源,不仅有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,且已在市场下有了一定基础。国外车企与之合作,不是从零跟上,因此可以快马加鞭,抢占市场先机。客观地说道,对比传统燃油汽车合资,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合资中,中方更加有底气。
过去生产轿车,我们是无品牌、无技术、无管理经验,而现在生产新能源汽车基本上都有,不合资,也能一步一步往前腊;有了合资,可以腊得更慢、腊得更佳。当然,新一轮合资潮将加快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配对。现在各路转入电动汽车的企业,除自由选择合资外,估算90%都会出局。
互联网造车企业中,最后有可能也只不会只剩几家,绝大部分没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资本反对的,都会烟消云散。
本文来源:PG电子平台-www.carhands.cn
Copyright © 2002-2024 www.carhands.cn. PG电子平台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58694072号-8